广 西 专 业 综 合 性 心 理 服 务 机 构

从哪一刻起,你决定不再善良?

发表时间:2020-03-27 10:22


如果你问:“什么时候,你开始厌倦做个好人?”


“好人们”可能会说:“当我的好,变成理所应当的时候。”


你可能好心帮同学拿了一两次快递,以后他都会叫你帮忙拿快递;

你好心帮同事带一两次外卖,以后他每次都叫你带;

别人问你借钱的时候还是大方地伸出援手,也不好意思让人还。


你有时候很想拒绝,却总说不出那个“不”字。


真是很郁闷。


为什么你要那么善解人意?为什么你总想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接触心理学才知道,这源于太缺乏情绪界限


为什么会缺乏情绪界限?


除了天生对他人的情绪敏感,很多时候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孩子的两大需求是从父母那里获得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当发现父母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孩子想确认自己是被爱的,自己是父母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就会想办法证明自己有被爱的价值。


但有很多养育者,总是把自己的情绪责任,归结到孩子身上。


比如,养育者经常说:


  • “要不是生了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

  • “你怎么这么笨,我被你气死了。”

  • “你成绩这么差,我说出去都觉得丢人。”

  • ……


这些带有责怪、攻击性的话语,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别人的愤怒、悲伤、难过等情绪,都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有责任去解决它。


由于得不到养育者充分的爱和关注,孩子只能小心翼翼去觉察养育者的情绪,被迫学会善解人意,害怕自己不这样做,就陷入受伤、不被爱的恐惧。


而善解人意的付出,能消除自己心中的不安,看到别人开心,才能保证自己是安全的。


那么,不喜欢这样的自己,要怎么改变呢?今天的壹心理3分钟心理学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走出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要连接到真实的自己。


当你感到不舒服,觉得太过于考虑别人感受的时候,摸摸自己的心脏,与自己对话:


“嘿,你好啊,这么多年,你受委屈了,谢谢你一直以来的陪伴,我爱你”。


学会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正视自己、尊重自己的需求,学会合理的自私,适当维护自己内心的感受。


再者,明确情绪界限,学会课题分离。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之所以烦恼,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认可、爱、支持……


当你觉察到别人的情绪时,认真想想,“这真的和我有关吗?我真的需要为此负责吗?


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别人的情绪,别人的事,是别人的课题,不是自己的课题,你不需要为此烦恼。


父母、朋友、同事、恋人等,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他们的人生是自己的,不需要你来为他们负责。


明确自己的情绪界限之后,再决定,要不要帮忙解决别人的某些情绪,这才是自己的课题。


可以善解人意,可以适当付出,但真的不需要压抑自己,过度付出。


做人,最该对自己善解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