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西 专 业 综 合 性 心 理 服 务 机 构

“妈妈,我会死吗?”90%的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发表时间:2019-11-19 10:04


还记得有一次,随着老家的亲戚们进行清明祭扫。


有一个4岁左右的女孩问妈妈:


“妈妈,你说带我来看爷爷,爷爷在哪里呢?”“爷爷就在这里面,睡着了!”“那为什么不叫醒他呢?”“不能这样做,因为爷爷睡着了!不能打扰他。”“为什么?为什么?”


然后孩子一直追问,而妈妈却不知道怎么继续解释。
不敢跟孩子谈论“死亡”,成了很多父母心中的结。


因为面对什么都要追根问底的孩子,这个神秘的话题肯定会深深吸引他们。


而且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父母都没有把握。


所以每次遇到孩子提及,总是会转移话题,或者直接拒绝回答。
但是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心中对这个话题产生更多的兴趣,也产生一些担忧和害怕。


当有一天,孩子知道了死亡这件事时。


他们只会在无知的状态中变得惶恐不安。


如何跟孩子温暖地谈谈“死亡”这个话题,是父母必须给孩子上的一堂课。


我觉得在所有跟儿子谈过的话题中,“死亡”是最难谈的。


因为谈着谈着就无法继续下去。


记得3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听完故事的儿子问我:


“爸爸,你会不会死?”“将来等我老了会啊!”“不行,我不准爸爸死!”


小小的眼睛涨得红红的,马上就要大哭起来。


我赶紧把他拉过来,紧紧地抱着他。
“好啦!你是不是害怕有一天跟爸爸妈妈分开?我答应你,我们会永远在一起的。”


这时小家伙就在怀里哼哼哼。


“走,我们玩点什么吧!”


只能用这种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因为孩子太小,还无法去理解生命逝去的痛。
孩子的成长中有很多个敏感期,而对于死亡,同样有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


很多孩子从3岁左右开始,特别是4岁的时候,便可能对“死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始对死亡的概念非常好奇、总是刨根问底。
刚开始,孩子们对死亡没有真正的概念。


只是学会了这个词汇而已。


他会会理解为死亡是见不到了,所以会因为害怕分离而哭泣。
当他们有一天会问:“妈妈,我会死吗?”


到了这个阶段,他们的内心才会产生真正的担忧。


这时父母不要担心,要打消焦虑,陪孩子度过死亡敏感期。


我觉得陪孩子走过这个敏感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感性世界的陪伴。


在孩子0-4岁的时候,孩子谈“死亡”的时候,其实孩子只是害怕失去你,不想离开你!请多陪伴孩子,给他们内心温暖和力量。
所以这个阶段不要惊讶于孩子提起这个问题。


反而要平静地接受,然后不要跟孩子钻在死亡这个话题中。


在孩子的理性世界还没有建立的时候,不要跟他们谈这些抽象的科学话题。


不如陪孩子玩点其他的东西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在0~2岁,婴幼儿没有确切的死亡概念,认为死亡只有“在这里和不在这里”、“有和没有”、“存在和消失”的区别,对于“死亡”,孩子有分离或者剥夺的情绪感受。
有时,孩子会追问,这个人会不会死,那个人会不会死。


其实就是担心这些亲人会不会离自己而去。
这时,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比如说抚触、拥抱。


当我们给了孩子一个紧紧的拥抱,同时告诉他,我们会陪在你的身边,陪你长大,看到你结婚,也生下自己的小宝宝。
这时孩子内心是安宁的,他就不会再畏惧害怕死亡了。


也不会总是纠结于这个话题。


当孩子的安全感满足之后,就不会那样担忧了。
第二阶段,我把它称之为理性世界的引导!
诚实地跟孩子好好谈谈死亡话题。


当孩子到了5岁的时候,假如你已经陪伴他走过了第一个阶段。


并且在他的脑袋里,有了一些科学的种子。


比如认识我们的身体,认识一年四季的变化。


见过花谢花开,也见证了小动物的死亡,并能坦然接受。
当孩子自己没有那么害怕死亡的时候。


这时就不需要刻意去回避。


在某一天提及这个话题时,就可以跟他们诚实地谈论一下了。


“每个人最终都会老去,最终会死去,但是新的生命又会诞生,一代接着一代。”
这时,孩子能知晓死亡代表生命的终止,意味着消失了,没有了。


他们也会在某一天害怕死亡的降临。


但是我们不能嘲笑孩子的胆小,而是告诉他小心翼翼保护自己的办法。


给孩子阅读接触一些科学绘本。


让他认识我们的宇宙星空、地球、大自然。


去试着了解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
比如我陪着小小鱼这几年接触了非常多的科学绘本,让他了解我们地球生命的起源、进化。


了解我们人类的进化,畅想我们未来的星空大海的征途。
当孩子的视野打开后,精力就会放在这些上面。


对于我们人类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往何方。


孩子会在父母的引导下,加上自己的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


如果有的话说起来太伤感,或者怕自己说不好。


也可以考虑换一种温和的方式来谈论这个话题。
让孩子明白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一个值得尊重的结果。


而学会了尊重生命的孩子,也会爱惜自己的生命。
这时可以考虑利用亲子共读的力量。


从经典的图画书中,让孩子感受分离、相聚、怀念、温情等。


比如在《爷爷变成了幽灵》里面,它让读者,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体味死亡是一种从容美好,在自然中快乐地接受。这好像是个忧伤的故事,但从头到尾都被浓浓的亲情包裹着,于是,忧伤中也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而《我永远爱你》是一本给孩子看的绘本,但对于那些无法对亲人离世感到释怀的人来说,也有很好的治愈效果。


如果你和孩子也养了小宠物,那么,请用这个绘本告诉孩子,是爱让生命变得可贵,活着的每一天,都要好好爱,以及好好被爱。


在《小鲁的池塘》里,失去最好的朋友,怎么来处理这种悲伤的情绪呢?


说不要难过了,也许是最无用的安慰了。


校长说,大家应该做一件事来纪念小鲁,小女孩想起,小鲁最喜欢池塘,于是,她和同学们一起为小鲁修建了一座池塘。


让孩子们行动起来做点什么,来释放内心的情绪,表达对小鲁的哀思。孩子不仅能从故事里,学会处理悲伤情绪的具体办法,还能读到那些关于友谊、关于分离、关于希望的主题。


还有一部关于生与死的温情电影《寻梦环游记》很棒。


当时我在电影院看着,当歌声响起时,眼泪已经止不住流。


那句“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一直回荡在心间。


因为女儿COCO一直记得自己的爸爸小时候唱的歌曲《remember
me》。


埃克托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可以说,死亡也不是真正的永别,遗忘才是。
所以每年清明节,我都会带儿子回老家。


那个遥远的山村里,在青山之中,躺着曾经爱着我和我永远怀念的人。
爱的记忆永不消失,生命生生息息的传承,其实就是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