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西 专 业 综 合 性 心 理 服 务 机 构

摧毁一个孩子,有多简单?给他安排一个满满的日程表就够了

发表时间:2020-01-16 13:44
《生活帮》记者曾报道,黑龙江某学校的一名高三学生,由于一模考试不理想,跳楼自杀。在百度新闻中搜索“孩子压力过大自杀”这几个字,得出的结果约为3000条。每一则信息,都是一条生命,有些孩子即使没有被走上绝路,也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


有专家指出,与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孩子的学习压力最大、幸福指数最低。
很多人可能会对此表示质疑,那么请问:
作为父母,你是否曾认真倾听过他们的压力?
你是否有耐心地帮助孩子寻找缓解压力的方法?
你是否真诚地思考过课程安排的妥当程度?
在课后,很多家长还会给孩子安排补习或者是兴趣班。
孩子的日程表总是满满的,课余生活也是相当“充实”。
你不知道的是,这些满满的日程表正在摧毁中国孩子。

数据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未成年人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为17%,5%左右的孩子患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自杀率竟高达世界第一,上海有25%的孩子曾有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而生活中能真正帮助孩子缓解压力的人,却少之又少。
未成年人被认为是最大的弱势群体,而这个弱势,主要体现在心理危机的处理上。心理问题最大的来源就是压力,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悲剧,原因往往在于家长没有认真地对待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的压力无法释放。

加涅在《美国心理年鉴》中提出了“教学心理学(Teaching psychology)”,认为教学心理研究直接依托于学习心理理论上。现在社会,压力已经成为普遍性词语,而压力现象也成为当今青少年的信息产物,他们如同成人一样会面对不同程度的压力,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 生理层面
  • 学习层面
1.生理发展的压力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处于一个自我意识形成阶段,在这样一个相对特殊的时期里,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不协调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2.来自学业上的压力
随着孩子不断升学,学习内容会越来越复杂,承受能力不强的孩子则会因缺少沟通出现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厌学现象。
让孩子每天学习18小时、参加各种高强度的兴趣班,其目的都是为了进名校。父母把进入名校作为报考课外班的首要任务,很多课外班都是围绕着为进入名校而准备的,包括才艺展示、思维方式、知识储备等。
在北美的华人圈,一篇名为《北美陪读妈妈:从后悔到崩溃到放手,华人圈的功利教育如此残酷》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在华人的圈子里,各家人在餐桌上,互相交流的永远都是课外补习班和如何进入名校的消息,仿佛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成为什么都会的学霸,而自己的孩子却是学渣。华人除了爱攀比财富之外,更多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学与孩子发展的关系
教学在孩子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它既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水平,又影响着孩子的创造能力。孩子潜在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主要是由教学来主导的。
维果茨基认为,在教学中,需要确定孩子的发展水平,一是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而是孩子在有知道的状态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
他还提到,教学必须依赖于孩子的发展,一定要在孩子的思想成熟上为基础,如果人们对于孩子的教学只利用发展,那么这种教学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已不是能够成为孩子独特性的源泉了。


研究心理健康的教授Dr. Kenneth Ginsburg曾告诫父母说:“我们必须要停止用孩子在十八岁时的成就来定义成功,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会毁了孩子在二三十、四五十岁成功的能力。如果你把成功的定义标准为上名校,那么你的孩子在成长经历中就会被打造上名校的申请表的过程;要是你成功定义为孩子在三十五岁应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思考三十五岁的人成功应具有的素质。”
在现在这个开放的年代,最好的事情就是给予孩子快乐的成长。大部分父母只教会了孩子如何去赢,而没教会孩子应如何在这世界上拥有自己的心中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