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西 专 业 综 合 性 心 理 服 务 机 构

孩子不爱学习背后,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发表时间:2018-05-30 09:19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总能听到《上学歌》:

“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


那时候身边的小伙伴对上学大多都充满了热情。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学校,都变得更好了。


可是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劲儿呢?似乎被这表面的一切夺走了。


孩子不爱学习越来越普遍,也成了家长最头疼的事,吃好的穿好的,什么都不用管,只是一个学习,怎么偏偏一提就皱眉呢?


这些年我接的儿童案例中,因为厌学导致的焦虑、抑郁非常普遍,有的还伴随头晕、恶心、肚子痛、吃不好、睡不好等身体症状。



前段时间,就有位家长反映:他家孩子每次临去学校的时候就频繁地去厕所,每到考试的时候会更加严重。


这里涉及到一个心理学名词叫做躯体化,就是情绪通过躯体症状来表达,这在成年人当中也并不少见。


比如说:

有的人爱忍气吞声,他的胃往往会出问题;

长期压抑可能会造成消瘦或肥胖;

有的人一紧张就呕吐等等。


对于孩子来讲,在面对情绪压力的时候,往往还没学会太多的表达方式。在学习面前,更是没有理由去反驳,因为有太多道理使他不得不面对学习。


但他们的感受可能很糟糕,会产生很多负性的情绪,这种情绪没有渠道释放,只能以躯体症状的形式来表达。


假如说压力带来的情绪不能舒缓,很可能会让孩子崩溃,临床上因学习问题造成的精神分裂并不少见。


所以说,躯体化是一种自我保护,是降低焦虑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现实提醒,表达着孩子内心所承受的煎熬。


持续的负面情绪不仅会带来躯体化的表现,还会造成厌学、考试焦虑,甚至是恐惧症。

我曾经接到一位家长的求助,她7岁的女儿完全不能靠近教室门口,每次都是脸色煞白,满头的大汗,紧张的瑟瑟发抖。


追溯一下,最初孩子也仅仅是不爱学习。


所以孩子不爱学习,确实需要家长的关注。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求知欲,但曾有一项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


究竟是什么抹杀了对学习的兴趣呢?


2015年网上曾发布过《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达3小时,是全球均数的2倍,普遍睡眠不足7小时。相当于法国的3倍,日本的4倍,韩国的6倍。


虽然近几年教育部不断发通知,要求中小学校减轻学生负担,甚至在今年提出对课外辅导市场进行规范。


但这些从来没有真正带给孩子轻松,因为家长们都明白初高中这几年的关键性,即使没有了课外辅导,也一定会通过别的方法,对孩子的学习紧抓不放。


这样的重负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出对学习的厌烦,学业重俨然是造成孩子排斥学习的一个因素,但事实上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一项针对来自6个国家、超过1.3万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儿童在学习动机方面,40%~50%的差异可能来源于对他们父母基因的遗传。


孩子不爱学习背后,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提到遗传因素,并不是说家长要对孩子不爱学习的现实表示认命,而是希望做父母的能够看到孩子之间的差异,放下攀比。


常常会听到家长抱怨:


“我家孩子怎么就不能像谁谁谁那么用心、那么上进!”


是的,每个孩子都不会一样,平行去比较只会让家长更烦恼,孩子也会很不舒服。


在遗传因素之外,孩子的发育状况也影响着对学习的态度,比如说感统发育不良造成的注意力问题、情绪问题、读写困难,视听觉问题等。


都可能造成孩子在学习中体验挫败感,以至于不喜欢学习,还有多动症、抽动症或者自闭倾向等,这些都需要家长格外关注。


曾经有位家长反映孩子每个周末留的家庭作业都写不完,别的孩子认真写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可是他总是磨磨蹭蹭完不成。后来做了学能测试,发现孩子原来存在读写困难。



另外因为情绪问题而不能投入学习的案例也很常见,孩子会表现出情绪低落、烦躁,多思多虑,反复洗手或咬指甲,甚至感觉活着都没意思了。


我们知道焦虑、抑郁、强迫都会消耗大量精力,不仅如此,还会影响到身体各个系统的运转,记忆力、注意力及判断力都会被削弱。


我曾遇到很多家长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想那么多,也不会太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认为心情不好算不了大事,实际上负面情绪的危害并不亚于身体疾病。


负面情绪会消耗了孩子学习的力气,即使他也想学好,但是力不从心,行为上就会表现的不尽人意。

明明从小就非常聪明,除了父母之外,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都对他寄予厚望,盼着孩子将来能够考上清华北大。明明小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从初一开始学习不够积极,还有点迷恋网络,到了初二直接想退学了。


其实明明对学习非常看重,但是他说承受不了家人的期待,当然哪个家庭对孩子没有期待呢?


这并不是问题所在,在后来的咨询中,明明讲到初中的课程有点难,加上在班级上排名比小学时落后很多,老师也不太关注自己,感觉非常失落。


青春期是自我发展的一个敏感时期,会面临很多内心期待与现实的冲突,如果这个冲突没有及时的化解,就会转化成各种问题,厌学也是内心冲突的产物。


学业太重以及不同成长阶段的挑战都可能影响到孩子内心的稳定性,造成不能很好的投入学习。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家长的情绪,现在可以说全民都对自家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关注,很多做父母的常处于焦虑的状态。


因为对孩子有期待,可能不由自主的去催促,甚至斥责,孩子往往并不是不喜欢学习,而是不喜欢被逼迫学习的那种感觉。


由于镜像神经元的存在,我们的大脑会在不知不觉中将情绪传递给身边的人,孩子长期感受父母的焦虑情绪,就会耗费很多心力,影响到学习状态。


除了家长的情绪可能导致孩子厌学以外,家长的态度也影响着孩子的学习表现,这里涉及到两个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功能抑制和投射性认同。


很多家长对孩子有很多的不信任,比如说认为孩子不能管理好自己,贪玩,不能独立的安排好学习,离了大人根本不行。



孩子的潜意识为了迎合父母,本来自然逐渐形成的自我管理能力就会被抑制,以此来表达对父母的认同。


有很多孩子会怨恨父母对自己的控制,但无论父母怎样,孩子的潜意识都会不由自己的去迎合,最后,变成了父母嘴里经常唠叨的那个样子,这也说明父母对于孩子影响之巨大。


心中既要认同父母,又想发展自我,在这两者存在冲突时,势必会带来问题。


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表述过,人类的成长就是走向独立,大自然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安放了内在的动力,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自然会寻求学习。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说你非常喜欢画画,这种情况下,如果身边每天都有个“监工”提醒你该画画了,可能有时候你累了或者没灵感,但是对方依然催促,甚至逼迫,这样用不了多久,你对绘画的兴趣可能就消失殆尽了。


我们必须看到并承认,整个社会大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压力,要学的功课确实很多,并且很多也是枯燥的,换做大人,能够很好的适应都不容易。


如果做父母的不能理解,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为了化解焦虑,而牺牲了孩子。



与其让孩子爱上学习,不如思考如何能让他获得良好的状态,给孩子制造一些快乐的时光,孩子状态好了,他自然会很好的投入学习。


所以了解孩子为什么产生了厌学情绪,在对应的方面做出调整,退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才是我们家长最该努力的。2018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