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西 专 业 综 合 性 心 理 服 务 机 构

“夫妻的家就是婆婆的家?” | 没有边界的“一锅粥式”家庭,本质是一场合谋

发表时间:2021-03-09 13:43





综艺节目《婆婆和妈妈》第二季的媳妇茶会话上,讨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夫妻的家就是婆婆的家吗?
包括张萌、董璇、黄圣依、陈松伶、王灿、侯佩岑在内的六位女星参与了讨论,加上话题本身的普适性和争议性,很快冲上了热搜。
节目中,四位女明星站了正方,认为「夫妻的家就是婆婆的家」。
董璇的话听起来合情合理:
「给婆婆留一间房间,就是让她有一个归属感,我是这个家里的一个部分。」

黄圣依的想法和董璇差不多,她曾因说了一句「妈,你什么时候走」让婆婆伤心了,于是意识到——「其实老人内心很脆弱,在心理建设上,需要你给她安全感」

杜淳的妻子王灿则更多是出于丈夫的孝顺投了正方票:
连儿子都是婆婆的,那这个家肯定也是婆婆的。

听上去颇有道理,也代表了目前很多人的心声,以及对应着大部分家庭的现状。
只有张萌和侯佩岑旗帜鲜明地反对:

人与人之间需要边界和距离,到夫妻的家,就该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这也是对孩子对这对夫妻的尊重,他们需要撑起这个家的责任。

虽然节目里更多比例的妻子站了正方,但我去看了一下热搜下的评论发现,支持反方的网友并不少。
董璇、黄圣依她们说的当然也有道理,但仔细想这个问题,我还是会站「夫妻的家并非婆婆的家」
成家的意义就在于从两个原生家庭独立出来,组建和发展新的家庭。

当夫妻有了自己的家庭后,还和原生家庭不分彼此地「和」成一家,很容易就成为了
没有边界的「一锅粥式」家庭01

「一锅粥式」家庭


来讲讲一个朋友的经历。
朋友生完孩子坐月子期间,婆婆到家里来照顾和帮忙,用她的话来说,「那简直是一场噩梦」。
婆婆是农村人,很多生活习惯与她家完全冲突,比如拖完地不洗拖把,收拾衣物不分类,喜欢随意翻东西等等。
朋友非常委婉地提醒过,婆婆依然我行我素,出于对婆婆的尊重,这些她都忍下来了。


不仅如此,婆婆还非常节省,买菜爱挑剩菜和打折的水果,很多都是已经发烂的,根本没法下口,一顿饭也很少见到肉,偶尔有些鱼和肉还总是留给儿子。
尽管没少给她生活费,也没少明示暗示地各种沟通,可好不了几顿,又恢复成原样。
朋友怕影响奶水,想点外卖,婆婆不让,赌气说她嫌自己伺候得不好,为此婆媳关系开始恶化,大吵了好几次。

朋友找老公诉苦,老公也很无奈:她毕竟是我妈,我们的家也是她的家,就由着她吧,我把肉都给你吃就是了。
一个月子下来,朋友暴瘦了十五斤,无比憔悴,身心俱疲。
而且,婆婆还非常喜欢对她家的事情评头论足,最后的落脚点都在朋友身上,教育和指挥她干这干那。
朋友委屈至极:

自从她来了,我就没家了。

这种典型的「一锅粥式」家庭,至少会引起三个连锁反应:
秩序混乱
婆婆成了主人,儿子成了主人的孩子,妻子则成了外人。
共处的时候,婆婆完全取代了儿媳的位置,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着这个新家的生活方式。
而月子期间,朋友由于身心皆为虚弱,对于这种「入侵式的取代」,显得更加无力,只能默许和接受。
节目《婆婆和妈妈》里,在看到陈松伶夫妻和婆婆相处的家庭状态后,张萌就敏锐地指出:

「有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所在,就是谁来做主。」

而面对婆婆地这种行为,陈松伶只能简单抱怨几句:
随便吧,她愿意怎么样,反正她有钥匙。只要她不要碰我的东西就行了。


这种倒置还会让双方产生一种无意识的错觉:婆婆把自己当主人,付出和奉献的同时,应该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夫妻把自己当从属,享受婆婆付出的同时,也失去了话语权。
于是出现第二个问题。

家庭成员幸福感低
没有人绝对幸福。
对于婆婆而言,辛劳地干着主人的活儿,却不一定得到主人应有的尊重和感恩,甚至有可能被嫌弃「照顾不周」,还常常被挑战「权威」,这是对她的价值的否定,很多婆婆由此自嘲为「免费保姆」;
而媳妇被剥夺了主人的权力和地位,丧失了控制感和归属感,面对不协调的生活方式和诸多挑剔指责,只能压抑着委屈和心酸;
儿子则要忍受两个女人的牢骚和抱怨,还经常陷入「选妈还是选老婆」的困境,自然也是不得轻松。


婆媳矛盾频发
这种情形之下,各方都在不断积累和发酵情绪,「主人」和「外人」之间的火药味浓厚,战争随时一触即发。
02谁在煮粥?
说起来,这锅粥煮的,人人有责。
首先,是儿子没有完全从原生家庭分化出来。
在《婆婆和妈妈》里,王灿拿杜淳举了个例子:
他是个很孝顺的人,比如我们俩生病,他一定会跟妈说,我们该吃什么药,家里装修什么的,或者说这个东西放在这好不好看,会拍给她看。
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这属于心理上没有「断奶」,他固着于对母亲的依恋,潜意识不相信离开母亲,自己能照顾好生活和家庭。
本质上和孝顺与否无关。
当他妈妈回应「那是你们的家,你们自己决定」时,杜淳说了一句话:
连我都是你的,这个家肯定也是你的。

这与我朋友老公那句「她毕竟是我妈,我们的家也是她的家」如出一辙,就是从一个与母亲心理共生的状态,发展到「家庭共生」,邀请原生家庭吞没新家庭。
于是,两个本该互相独立的家庭边界,就此开始消弭。

其次,是个人边界不清晰。
如果仅仅是儿子的分化不足,还不至于把这锅粥煮开,婆婆和媳妇的边界感缺失才是各自再点上了一把火。
在我朋友的故事里,婆婆的边界不清表现在反客为主:不尊重夫妻隐私,随意进出房间、随意乱翻东西;不尊重夫妻原本的生活方式,一日三餐勤俭为上;控制欲强,家里的事情几乎都是她做主,媳妇连「外卖自由」都没有。

并且,她也处在与儿子的共生状态之中,经常眼中只有儿子,看不见媳妇的处境。
更有甚者,还会认为媳妇的介入,打破了自己与儿子「浑然一体」的感觉,因而产生强烈的敌意。

这些都是婆婆因为没有发展出完整的个人边界,而导致的自我角色和身份不清晰。
对于媳妇来说,边界缺失的表现是无力捍卫自己的主人立场,而一旦失去主导权,退到被控制的位置,又很容易将潜意识里压抑着的,曾经对于母亲的愤怒,象征性投射到婆婆身上。
比如我朋友,坚持认为婆婆故意「虐待」她,一副月子之仇,不共戴天的模样。
她看不见婆婆一辈子都是这样省吃俭用,只看见了婆婆对她的忽视、冷漠和照顾不周,这与她早年原生家庭的创伤有关。

最后,是防御机制的转移。
中国女性潜意识里压抑着很多对婆婆权威的反抗,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一旦到了婆婆的位置,多少有点扬眉吐气的意思,这也是婆婆热爱争夺权力、反客为主的原因之一。
03各归各位,才是幸福保障
其实归根结底,这都与人格独立性、心理边界完整性有关。
就像张萌在节目中说:
如果婆婆自己界定得很清晰,很尊重很给空间,我们反而都会说,妈,我的家就是您的家。
如果一来就想当什么山寨大王,那个时候我们反而就是说,对不起,我们家还是要有一点点界限。
想要夫妻和婆婆都幸福,双方都得不断地成长心智,发展个人边界。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婆媳关系」的留言,网友说自己与婆婆两个从没有红过脸,原因是从不让婆婆插手家里的事,而婆婆也乐得轻松,懒得操心管闲事。
比如,孩子半夜哭了,婆婆会把自己儿子拍醒,让他帮老婆一起给孩子喂奶或者换尿布,自己继续呼呼大睡。
心疼儿子工作辛苦?不存在的,儿媳妇工作也一样辛苦,你俩的娃你们自己搞定,我是客人,别打扰我老人家睡觉。


比如,饭桌上有好吃的,当然是优先给我老人家吃,剩下你们夫妻俩爱咋分咋分,不缺我这口就行。
从不与夫妻俩长住,那是你们的家,我又做不了主,谁乐意跟你们挤一块影响我的生活质量?
她老公也很给力,帮她分担家务、育儿各种琐碎却辛劳的事情,从不推脱和抱怨,夫妻俩有商有量,彼此扶持,日子过得津津有味。
偶尔家里需要帮忙,一定是优先请外援,比如保姆、护工,她说婆婆年纪大了,还真不愿意让她太辛苦。
这是一个婆婆、儿子、媳妇人格都很成熟的家庭。
总体来说,大家各归各位,各自认领自己的任务,各自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一个健康的边界,也一定会带来幸福的关系。
而侯佩岑把自己代入婆婆的角色来阐述为什么不愿意把儿子的家当做自己的家,则说明了婆婆的幸福感也来源于边界的清晰:

邀请婆婆来照顾自己的家,本就是超出对方义务之外的事情,基本的尊重、感激甚至回报,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基本的人际交往准则。
而很多夫妻,在第一步上就犯了边界坍塌的错误,所以很多家庭的「煮粥」,本就是一场「合谋」。
一个新家庭的成立,象征着家族的传承与发展,只有建立起一个以夫妻为中轴的家庭,这个系统才能得以迭代更新,家族才能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而这个新家虽然不是婆婆的家,但婆婆依然是我们的家人,家人的核心不是权力争夺和心理纠缠,是爱。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