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西 专 业 综 合 性 心 理 服 务 机 构

孩子特别固执、不接受变通,常常因为一点小事闹个天翻地覆,情绪像山洪爆发,我很难承接住,怎

发表时间:2021-02-01 11:47



男孩,7岁多,小学一年级,从小就特别固执,钻进一个点怎么都出不来,关键是还无法沟通,我感觉自己快被他搞抑郁了!

说一下最近发生的两件事吧。

事件一

周末,本来说好要带他去农庄摘草莓,后来因为爸爸要出差,时间不够,所以没法兑现。

于是跟他商量,下周末再去摘,这周带他在家附近玩玩,不同意,并为此哭闹了两个多小时。

最后他闹够了,晚上我带他去附近万达玩了一晚上,吃喝都很满足,也很开心,但还是表示更想去摘杏。

情况说明:答应他的事,除了这种客观情况无法兑现外,都会兑现。父母都是上班的,有些事情自己也没法预测,然而,他完全不管不顾,就是闹,就要达到目标。

事件二

上个学期周三的一个下午,4点是英语直播课,正常学校3点30放学,但那天老师临时留堂,最后3:45才出校门,眼看上课要迟到,我很着急,带他赶紧回家。他路上要买面包,我说时间来不及,明天买。他坚持上完课去买,我说如果不下雨就买,下大了就不出来了(放学时小雨)。

他不同意,回家接着闹。课也不上了,就跟我又喊又哭又闹,我也是火大,没短过他吃的,今天因为时间不够了,怎么就不能等等?经常吃那里的面包,一次不吃能咋地?

看他闹得无法上课,也不能请假了,我很生气,理智告诉我不要跟他硬抗,于是我去打扫卫生了,告诉他:处理好情绪了我们再谈!

估计是看我不理他,就一直挑衅我,一会声嘶力竭地大喊,一会儿说我坏妈妈,一会儿抠呲我的书和凳子,我通通不理。

中间因为他大喊,我打他屁股几巴掌,打之前我明确告诉他,可以生气,不能大喊,否则就打(实在是无法忍受这种不顾一切声嘶力竭大喊的样子)。

大概闹了一个多小时,我做好饭,他吃个精光光。然后接着跟我耍脾气,辅导他作业也不能交流,张口都凶巴巴的,我实在受不了了,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发现他把我枕头扔一地,我捡起来,然后又发现他把湿巾放我两本书中间,书皮已经湿透,我彻底怒了,告诉他我很生气,现在没法辅导他作业了。

作业不辅导他无法独立完成,最后还是得去辅导。但我情绪抑制不住地低落,我感觉很憋屈,这娃怎么就这样难搞?

事件三

前几天,我正做饭,马上都做好了,他突然要吃螺蛳粉,我说明天吃吧,今天都快做好了,他不同意,就非得现在立刻马上吃。

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他一个小孩,有时候是临时起意,有时候是客观情况无法兑现商量好的事情,每次不按他说的都不依不饶,不管不顾当时的情况,我真的感觉无比心累。

经常感觉孩子的需求就像一个黑洞,我怎么都填不满,怎么都满足不了他。

孩子的情绪就像泄洪的大江,每次都把我淹没地无法呼吸,养这样一个娃,真的无比心累。老师,如何改善这种局面?有什么好的建议,请赐教!




上面这个妈妈的三个例子,非常真实的带娃现场假如说某一次你格外耐心一下,母子俩共同过一次这个关卡,可能会对日后的沟通方式有很大的帮助。这个关卡怎么过呢?当然要先从爸爸妈妈做起了。




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根本什么都听不进去


所以,我们大人要接纳他们的受,最好可以事先觉察并预料到生活中各种可能的情绪走向。

当我们和孩子谈及某个计划的时候,先提醒他大人的时间有时候会有变动,让他做好心理准备,可以这么表述:

”不出意外的话/没有特殊变动的情況下/億爸不出差不加班的话.我们周末一起去农庄摘草莓。“

你可能会说,呀,过个日子哪有这么严谨的。好的,假设忘记说了,孩子也不。那么进行二次沟通:

”没有预料到爸爸会出差,这是爸爸妈妈考虑不周。”

也就是大人坦然面自己考虑不周的地方,不掌大道理来压孩子。

但看这位妈妈孩子的情况,这事不会就此完结。那么继续沟通:陈述发生的变化。然后听听孩子的想法:

・爸爸不要出差了”这时候你不要批判他的想法,而是关注他的受:爸爸出差不能陪你玩,这真令人失望。“

或:

”你觉得爸没有提前告诉你,这让你觉得很突然。“

・我非常不开心这时候你认真倾听,与他共情:

”是啊,明明满心期待的,一下子落空了,这真让人不好受。“

如果孩子特別难过开始哭,那么允许孩子在自己的情绪里待一会儿:

”你感到非常难过,想要哭一会儿。妈妈在这里陪你,等你想和妈妈说话的时候,告诉我怎么样能够帮助你。“

待他缓和时,问他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令自己高兴起来。

”那好吧,我们下周再去呗/我们可以去做
ABCDET替代摘草莓“

这时候你就认真而郑重地谢谢他想出了可行的办法,为爸爸的失言道歉(最好笆亲自道款)肯定他对爸爸妈妈工作的支持。


最后一条看起来皆大欢喜,其实是从两三岁甚至更早,就开始亲子互动练习的结果。


换到孩子视角看待问题,放弃大道理压制

案例里的妈妈提到孩子「为此哭闹了两个多小时」,晚上玩得开心后,大人觉得孩子应该满意了补偿方案。但孩子仍表示更想去摘草莓,这让大人觉得气恼,进而解释道「父母都是上班的,有些事情自己也没法预测,然而,他完全不管不顾,就是,就要达到目标」。说实话,两个小时真挺久的,大人耐心必也被言掉大半。但案例中妈妈的心理活动,或坚守的底线都是大人视角。而且过于强调逻辑解释: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怎么来更深入地逻辑解释呢?我们直接来上图吧


是不是很传神地还原了案例中妈妈的对话。

如我们换到孩子视角的受是什么呢?他的感受可能一直处于被否认的状态。爸爸笞应我摘否失言了(否认了约定)・妈妈说下周去也一样,可是这不ー样。我等不及,而且我担心下周也去不了/没有了(否认了求的合理性)我难过得了,妈妈一直在说我钻牛角尖,妈妈也很生气(否认了感受晚上我们吃过,我玩得很开心,可我还想摘(否认了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并且晚上的乐和摘草莓两没有关联・妈妈马上又生气了,说我不懂事,不管不太任性(否认了感受,并扣了大帽子)



一旦还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即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

在更小的时候特别好用,比如说孩子想吃棒糖,你问他要什么味道的,然后假装给他一个空气棒棒糖棒,三四岁的孩子就会开心地吃起(不存在的〕棒棒来。

7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分清幻想和现实,那么这个方法还有用吗?

有用,因为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愿望被尊重和接纳,这让他们产生了被理解和重视的感受,而不是前面被不断否定的感受。


当情绪平复后,孩子才更容易面对现实,进而去想(可能的)应对方法。可以这么来说真希望这周爸爸不用出差,能够陪你去摘草莓啊。

还是来组图吧




不要希望凡事都能「立竿见影」,并让孩子自己来选择

我们前面已经讨论了几小点,细细磨就会发现很简单的沟通事件中,从孩子这一方,一直受到的是妈妈的否、焦急(情绪也会互相传染)、强迫。可能案例中的妈妈看到这里已经蒙了,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注重孩子感受,讲道理的家长,怎么会一直在否定孩子的感受呢?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啊。我现在还要更进一步,指出另一点:我们要接纳和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给出建议。案例中的妈妈在与孩子沟通时,都是大人心里已经做了打算的:因为要迟到所以决定了今天不能吃面包,又自己替代了孩子的感受认为平时不缺面包、明天还能吃面包或是在与孩子沟通前,已经決定了这周不去摘草莓而是下周去;或是今天就吃粉再改其他的来不及/太麻烦/浪费.......这在大人的角度的确是合理的,而且很爱孩子,很为孩子的利益考点,甚至能一定程度的将就/尝孩子(主动提供了商场吃玩的替代方案),以至于大人觉得孩子的需求是个填不满的黑洞。但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也一直遇到一个感受上的黑洞:妈妈永远不能真正听到我在说什么。这件事父母真的换位思考后,其实也非常好解决。面包事件举例,在接孩子时告诉他快要迟到了,让他选择/建议怎么办一一假如说孩子选择买面包并迟到,那么他就承受退到的结果(7岁孩子可能不在乎兴趣退到,那么大人就要么练习得神经粗,要么就合理规划时间,要么就在长期的亲子沟通中寻找到良性方法——很多亲子予盾也在于家长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他们没有喘息时机,就要借小事而发难,但不列入在本次的讨论范围)。孩子同意放学后买,这种孩子主动选择的替代方案,下雨也是可以支持一下孩子的。如果案例中的妈妈不原意也可以这么说:”妈妈怕天要下丽了,怎么办?“在吃粉事件中,他突然提出的需求你可以这么回答:你需要提前给妈妈打招呼,今天临时加做来不及没准备原材料。这个规则恒的话,你就可以坚持共同的规则: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如我们聊得比较多,就没有重点了。其实这些沟通节貌似只是非常微小的差,但后折射的是我们的思维盲点,而日积月素下来就会形成一走的沟通定势,所以我们说,有一个点卡了,需要用反思和觉察来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