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西 专 业 综 合 性 心 理 服 务 机 构

李玫瑾: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一定要做的8件事,哪一件都不能少

发表时间:2020-02-28 09:37

说到青春期的孩子,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进入青春期,孩子们生理上已经开始显现大人的样子,心理上也发生着变化;
他们的内心状态往往两极分化,有时觉得自己很成熟,觉得自己不需要管了;
有时格外敏感脆弱,需要别人的理解呵护;
他们开始追求个性,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不惧怕任何试图阻拦他们的人和事物。
一般情况下,女孩在10岁前后、男孩在12岁前后,就会进入青春期。
与此同时,孩子跟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也会进入一个新阶段。
父母难当,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更难当,“吃力不讨好”是家常便饭,有些家庭甚至会引发“全家大作战”。
那么,当我们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
李玫瑾教授在专题讲座中,给出了答案。

父母要改变教育模式

早年你可以说快写作业去,走我们上学去。到这个阶段不要这样了。
告诉孩子,你现在长大了,有一些事要自己做,需要帮助时你就说话,你如果不说的话,我不管,你要自己管自己。
而家长则要暗中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只是表面上开始放手。
孩子正处于追求自我、向往独立的时候,“入侵感”会让他们如临大敌。
前不久,一名14岁少年发现父亲要给他房间里安监控,一气之下报警。
可即使是当着民警的面儿,那位父亲依然觉得自己没有做错,口口声声都是“我为什么不能监视你,我这是为了你好!”
少年情绪激动,怒目圆睁,看向父亲的眼神,如同看向一个敌人。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要求孩子按照你的想法来,对孩子是一种侵略甚至毁灭。孩子的创造力,来自于“我选择”。
我们不能再像孩子小时候那样,为他们包办一切,决定一切。
适当放手,才是这个阶段应该掌握的教育技能。

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同事一样尊重对待

有个妈妈偷看了孩子的日记,我问她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同事在办公桌放一本日记你会翻看吗?
她说不会。
那你为什么看孩子的日记?她说我想了解她的心理。
但孩子已经长大了,她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心理空间了。
你不能这样去了解她的心理,而是要尊重她,不要动涉及她隐私的东西。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金伯利・肖内特认为:

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对隐私权的重视,超过他一生中的任何一个时期,包括成年期,如果你觉得隐私对自己很重要,那么它对孩子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父母。

此前就发生过初中女孩因父母偷看日记而离家出走的事件,不禁让人捏一把冷汗。
很多时候,孩子隐藏的并不是什么大秘密,而是寻求一份尊重和认同感。
我们越不择手段地探究,反而把孩子推得更远,逼迫他们给心门上锁。

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

孩子走向工作单位,往往是要先做领导的助手,所以一定要有动手能力。
作为家长,家里老人病了,周一到周五你照顾,周六、周日让孩子照顾,这样你老了他也会照顾你。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一句口头禅:你只管好好学习,家里的事儿不用你操心。
学业当前,重视学习是应该的,但作为家庭一员,让孩子具备家庭观念,同样至关重要。
前不久,微博上有个帖子火了,是一名大一女生的控诉。
女生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块的生活费,遭到拒绝后,她感到相当委屈,认为2000块的生活费压根不够花,导致自己“月底就空了要去吃食堂”。
这个女生字里行间,没有一句对家庭、对母亲的体谅,全篇都是抱怨和控诉,这何尝不是家庭观念教育的缺失?

从孩子的态度中,发现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

当孩子对你不尊重的时候,你一定有不自重的表现。
有的父母爱得没有节制,他今天对你不尊重,明天出去对老者也不尊重,他以后有苦头吃。
教育类节目《圆桌派》的一段视频曾上了热搜。
视频中,嘉宾窦文涛提到一个现象:有些孩子过早地有了攀比心,比如经常说别的小朋友家有什么样的房子,有多好的车......
话题一出,长期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李玫瑾教授一针见血:这话不是小孩的,这话一定是孩子听了大人的。
紧接着,李玫瑾教授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
孩子的表现,折射出父母的水准。
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三流的父母当保姆,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一流的父母当榜样。
父母的言谈举止,就是一本贯穿孩子一生的教科书。
如果这本书里充满了努力和奋斗,那么孩子便能学着勇敢拼搏;
如果这本书里遍布着消极和懈怠,又如何激发孩子的正能量?

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其相关家庭背景

我们要让孩子有朋友,但又不能让他跟不好的朋友同流合污。
经常收到一些家长的留言说,很担心孩子的交友问题。
孩子喜欢的朋友,家长往往不看好,但有时候一干涉,就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感。
其实,择友观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这样。
将心比心,当有人对我们的好朋友指指点点,我们也会很不舒服。
所以,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朋友。
当孩子与对方成为朋友时,孩子会非常认可对方身上的某些特点,或者孩子自己身上也有同样的特点,如果我们开口便指责那些朋友如何不好,其实就相当于在指责自己的孩子本身,或者让孩子感受到不信任,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可以静下心来,了解一下孩子喜欢交怎样的朋友,看重朋友哪一点。
也可以欢迎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从侧面感受他们的性格特点、家庭教养。
这样比一味地制止要管用得多,也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了解孩子的窗口,发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要关注孩子的兴趣

尽可能与他共同感兴趣

找到孩子的兴趣点,也是找到他未来的职业所向。
热播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从小就喜欢天文,她立志要考上南京大学,实现自己的天文梦。
但母亲宋倩规定她只能考北大清华,执着的英子心态崩溃,甚至想到了自杀。
所幸剧中给了一个圆满结局,母女两个历经痛苦的纠结、不断地沟通,英子终于获得妈妈的同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理想的学校,在热爱的专业上如鱼得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关注孩子的兴趣,其实是在帮助孩子认识自身的价值,也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孩子喜欢,并愿意为之努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要给孩子信任,减少不必要的唠叨

孩子青春期时,你一定要注意,不要唠叨,你的唠叨只会让他离你越来越远。
话要说,一两句足够了。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可以从现在开始,要记得少讲多听。
做好我们该做的后勤保障工作之后,面对孩子的一些“异常”举动,不必太过激动,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台湾有位专家曾讲过一种有效的沟通方法——重复语尾法,就是重复孩子说的最后一句话。
这样首先向孩子表明了,爸爸妈妈有在好好听你说话,让孩子看到一个接纳的态度,他才会敞开心扉,减少很多误会。

为孩子的善良、成功、负责表现出骄傲

我们夸孩子不能只是以学习多好作为评判,而是看孩子是否懂事,我生病的时候他怎么照顾我,孩子在班里是不是做了一件对别人有帮助的事。
教育的前提,是认同与跟随。
如果他不认同你,你就没办法教育他。而想获得孩子的认同,你首先要认同你的孩子。
还记得火遍全国的《家有儿女》吗?
剧中的爸爸夏东海,面对家里的三个孩子,都能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缺点,因材施教。
尤其是对“学习不好、满嘴跑火车”的刘星,夏东海没有像刘梅那样打击他、说教他,而是找到刘星的闪光点,认可他、鼓励他。
刘梅埋怨刘星功课差劲、排名倒数,但夏东海能看到刘星的优势学科:
而且,刘星在班级里很受同学欢迎,在“同学评语”里是优秀,说明孩子的为人处世能力并不差。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并不是只有成绩好才能让父母骄傲。
所以我们能看到,即使是最调皮的刘星,也很愿意听夏东海的话,父子二人毫无隔阂。

关于如何面对孩子的青春期,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高赞回答:
父母们牢记“三颗心”:不要太关心,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太热心
这个答案,与李玫瑾教授传递出来的思想不谋而合。
进入了青春期的孩子,同样是父母的孩子,这一点并没有改变,他们需要我们的陪伴;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的青春,有了想去探索的天地,这一点需要我们的留白。
陪伴和留白,从来就不矛盾,二者是相互成就的。
《奇葩说》曾有一个辩题:如果可以一键为孩子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
陈铭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我们让孩子按照我们所认为的完美成长,我们是在雕刻他,而不是像园丁一样的培养他。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的完美,对孩子来说只是一个痛苦的模具。
将他们视为独立的个体,守护着他们的成长,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
让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调整教育方式,陪孩子一起迎接生命的新阶段,度过一个安全而精彩的青春期。